湖南省加快制造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2-06-15 行业动态

湖南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计划

(2022-2025)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十四个五年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湖南省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湖南省建设制造业强省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工业绿色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等文件, 为加快我省制造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2年至2025年。

一.一般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届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湘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立足发展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为导向,以减污减碳协同为总抓手,统筹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二。基本原则

——总体部署、分类施策。坚持全省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和各方统筹。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要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明确符合自身实际、符合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

——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准确理解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重点行业、地区和企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

——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发挥政府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节约第一,绿色低碳。要把节能放在首位,促进能源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资源节约、能耗降低、污染减排、质量提升和效益提高。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省制造业结构明显优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为2030年前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率达到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清洁生产审核深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4.5%,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降低12%,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3000万吨。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

四。主要任务

绿色低碳转型贯穿制造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制造业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能源消费低碳转型、资源综合利用、工业清洁生产、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对标、产品供给绿色转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服务能力提升等“十大工程”。

(一)产业结构绿色转型项目

1.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办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在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行业启动一批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项目。深入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全面完成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实现“十四五”创建500家以上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50家绿色园区、500家绿色设计产品、5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瞄准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目标,狠抓“五好”园区建设,聚焦“3+3+2”产业领域,实施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行动,积极推进产业发展“1000万”工程。到2025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培育4万亿级产业和50亿级企业,实施550亿级项目,不断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实施项目。

3.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全省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总体布局,支持不同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进长株潭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建设洞庭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湘南新型产业承接区和科技产业配套基地,打造湘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集聚区。

(2)制造业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项目

4.准备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计划。制定湖南工业领域和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计划。推动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超低排放。并制定碳排放达到峰值的路线图。明确工业减碳实施路径,加快减碳基础能力建设,开展重大减碳工程示范,鼓励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各行业落实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任务。

5.促进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加快低碳冶炼技术R&D和应用,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探索氢气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严格控制粗钢产能,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转型。推动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有色等行业耦合发展,加强废钢资源循环利用,推动钢铁企业数字化赋能转型升级。

6.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见顶。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推进节能低碳技术改造,积极推进有色金属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转型。完善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分拣、加工网络,增加再生有色金属产量。提高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促进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7.促进石化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推进有序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控制新增原料煤,扩大富氢原料进口来源,促进石化原料轻量化和提质增效。鼓励石化企业向下延伸产业链,推进“油尽粮绝”,深化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特种高分子材料等化工新产品开发。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升级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

8.推动建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见顶。严格落实水泥玻璃产能置换政策,加快低效产能退出,引导建材行业轻、精、成品化转型。水泥行业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国家产能置换要求的项目,水泥行业实行科学错峰生产。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和尾矿作为原料或者水泥混合材。推进绿色建材认证和应用,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高掺量混合材料、特种水泥、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构件等绿色低碳建材。

(3)能源消费低碳改造项目

9.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优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重控制。加快煤炭消费减量步伐,鼓励氢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消费,推进工业领域电能替代,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支持以园区为核心的CCHP、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站和区域智能微网项目的开发建设。

10.推动工业节能增效。鼓励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耗能行业重点企业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支持企业实施先进通用设备改造、长流程工业系统改造、低品位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开展能效“领跑者”行动,培育一批“能效之星”产品,鼓励企业和园区建设全面能源管理体系。

1、实施节能监察执法和诊断服务“双轮驱动”。继续开展强制能耗、能效标准实施、淘汰落后耗能设备等核查监管工作,深入开展数据中心能效专项监管。加强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节能监察,拓展节能监察执法领域,强化监察成果应用。推进全省工业企业节能减碳监测智能云平台建设。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行业为重点,以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和能源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工业企业为重点,全面实施节能诊断进企业活动,推进工业园区企业节能诊断全覆盖,开展重点用能设备专项节能诊断。

(4)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12.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炉渣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认定一批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省级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加快郴州、耒阳、湘乡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在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建设再制造专业产业园。

13.促进可再生资源的高值回收。规范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再生资源骨干企业,推进有色资源综合回收。到2025年,全省有色资源综合回收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面加强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完善和推广“互联网加回收”模式,推动认证梯级产品在储能、待机、充换电等领域规模化梯级应用。加快废弃饮料瓶、塑料快递包装等主要塑料制品的大批量回收。探索光伏组件、风电叶片等固体废弃物新品种综合利用路径。

14.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开展全民节水行动,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水循环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技术和工艺,实施企业节水改造。加强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开展工业节水标准修订,实施用水效率对标。重点关注火电、石化、造纸、冶金、纺织印染、钢铁、食品等高耗水行业。,建设节水型企业和园区,打造培育节水标杆。到2025年,将年用水量大的重点水业企业全部建成省级节水企业,树立100个省级节水标杆,申报一批国家“用水效率领跑者”企业。

(5)工业清洁生产项目

15.推广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完善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实施机制,引导企业改进和优化产品和包装设计方案。鼓励工业企业使用绿色、可回收的包装材料,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支持建立30家以上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构建面向生命周期管理的绿色设计平台,拓宽绿色设计的应用领域。积极推动绿色设计标准的制定,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评价。

16.加快燃料原料的清洁替代。加大清洁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工业领域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推进原辅材料无害化替代,引导企业自律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继续实施高危污染物减排行动计划,开展重点行业减污减碳综合治理。

7.推动重点行业清洁低碳转型。制定全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能源、冶金、焦化、建材、有色、化工、印染、造纸、原材料、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料、包装印刷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到2025年,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的所有要求,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开展园区和产业集群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

18、实施高效管理设备更新换代。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升级终端处理设施,加快实施超低排放运行,加强重点行业VOCs科学管理,提高有色、印染、造纸、化工原料等行业废水处理水平。

(6)生产模式数字化改造项目

9.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低碳升级。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支持采用高效IT设备、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及相关辅助系统。推进数据中心和基站节能,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新建和扩建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数据中心项目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逐步对电能利用率超过1.5的数据中心进行节能降碳改造,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率不得超过1.3。加快节能5G基站推广应用,推进5G基站设备级、站点级、网络级节能。

20.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深化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行业关键工艺流程和装备,开展试点示范,示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绿色制造体系数字化建设,培育一批数字化、模块化绿色制造解决方案,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应用。

21.实施“工业互联网+中的绿色制造”。鼓励企业和园区开展能源资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地下管网检漏等系统建设。深化实施工业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开展中小企业“两化三化”活动。到2025年,全省将重点创建50家左右智能制造标杆企业、200家左右智能制造标杆车间、20家左右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园区。

(七)绿色制造标杆工程。

22.创建绿色工厂。每年将在“3+3+2”工业领域和22条产业链中选择100家以上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建立绿色工厂。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和改造工厂,合理分配工厂内的能量流和物质流路径,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终端处理设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机制,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23.建造一个绿色公园。每年将选择10个以上产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化水平高的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作为优先创建绿色园区,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园区层面余热、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推进园区企业废弃物资源交换利用,完善园区工业绿色链。推进园区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园区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引领产业打造绿色工厂,引领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实现园区整体绿色发展。

24.开发绿色产品。鼓励企业选择数量多、范围广、与消费者关系密切、条件成熟的产品,应用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通用绿色设计技术,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环保的新材料,开发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易回收的绿色产品。每年力争遴选50个以上制造业产品申报国家绿色设计产品,制定30个以上省级绿色设计产品标准,认定100个以上省级及以上绿色设计产品。

25.构建绿色供应链。每年从“3+3+2”产业领域和22条产业链中选择10家以上代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管理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理念,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发挥核心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建立企业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伙伴供应商管理。优先选择绿色工厂作为合格供应商并采购绿色产品,加强绿色生产,构建绿色回收体系,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8)产品供应绿色转型项目。

26.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并鼓励和支持重点领域企业开发无害、节能、环保、高可靠的绿色产品,丰富绿色湖南产品供给。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产品、绿色消费电子电器产品和绿色建材的消费。继续推广高效照明、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水洗衣机等绿色智能家电。

27.推广应用绿色环保设备。支持企业研发推广应用高效供热、节能电力、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工业节能装备,污水、烟气、固废处理等低能耗、模块化、智能化工业环保装备,源头分类、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等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农村节能环保装备推广应用,发展工程机械、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再制造装备。

28.创新绿色服务供给。积极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研究平台,建立湖南工业绿色发展专家咨询库和咨询委员会。因地制宜加快实施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省级以上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全覆盖。

(9)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工程

29.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该体系推进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以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联合体等R&D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工程机械、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生物医药等重点新兴优势领域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3+3+2”产业领域,推进重点骨干企业R&D机构全覆盖。支持在战略稀有金属领域建立国家R&D平台。

30.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主动对接国家工业基地再造工程,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实施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布局“减碳脱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深化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智能电网、设备节能、氢能、新能源储能、燃料电池、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等基础研究。

31.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力度。实施国家绿色制造产业指导目录、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工艺装备淘汰目录,发布重点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推广目录。推动工业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工业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以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实施生产过程深度脱碳、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示范。

(十)绿色发展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32.加快标准制修订和升级。扎实推进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能效和低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组织制定能耗限额、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设备能效、节能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制定绿色制造等相关行业和群体标准,组织企业参与新兴重点产业标准项目建设。加强先进适用标准实施,推动建立绿色低碳标准采用机制。

3.搭建绿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省市级工业绿色发展监测信息平台。并建设和布局一批基于产业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实验验证等公共服务对于重点地区。每年培育和认定一批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布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奖励一批优秀供应商。

34.打造一支绿色低碳的人才队伍。依托“莲花人才行动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重点支持“领域有专长、层次高、梯队有序”的高层次创新团队的引进和教育。推进相关专业学科和产业学院建设。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位一体多层次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35.完善绿色政策和市场机制。严格执行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国家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等方面支持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目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和能源使用权交易市场建设,参与推进全省工业领域重点行业碳市场交易机制建设。

动词 (verb的缩写)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深入落实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等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责任制,协调处理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结合实际制定推进措施,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强化要素保障, 加强工作推进和调度,确保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各项任务、目标、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2)加强监测和监督。

推进科学合理的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绿色产业统计制度,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加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指标完成情况的跟踪和统计监测,开展独立第三方评价。加强各级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严格节能监察执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惩各类用能违法行为。

(3)落实扶持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协调中央和省级政府绿色低碳转型财税政策,加强绿色金融支持和金融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县(区)政府和产业园区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鼓励绿色制造示范企业申请“潇湘财银贷”,引导合作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绿色信贷范畴,给予绿色金融支持。

(4)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举办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广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利用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对典型绿色制造企业和模式进行专题报道,加强绿色制造和碳减排示范标杆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宣传绿色制造政策,展示绿色制造项目实施成果,推广绿色设计产品,倡导绿色消费,营造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